將地球探個清楚
“數據吻合度75%!鉆探結果和咱們的物探數據對上了!”9月16日,在國家能源集團黃玉川煤礦勘探現場,
國神地勘公司物探技術專責王跨看著現場剛出爐的鉆探數據結果,激動不已,這意味著由該公司柔性研發中心
主導研究的“黃土塬地區煤系地層三維地震高精度勘查技術”在實戰中交出了完美答卷。
圖為國神地勘公司地質勘探項目現場
王跨說的鉆探,指的是鉆井勘探;而物探,是地球物理勘查。鉆探和物探均是煤礦開采地質勘查的工藝手段。
“就好比買西瓜時想知道里面好不好的兩種方法,一是切一個三角形的小口,直接看瓤紅不紅,這是鉆探;
另一個是拍拍西瓜,通過聽聲音判斷好壞,物探就是這個原理。”地勘公司工程技術部主任吳鍵以形象的比喻
介紹道。
在黃玉川煤礦獲得成功應用的“黃土塬地區煤系地層三維地震高精度勘查技術”,為煤炭行業首創,社會
經濟效益顯著,具有廣泛的推廣前景,經中國煤炭學會鑒定,技術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。
當被問到這項技術的研發過程,地勘公司物探分公司總經理馮清源打開了話匣。“淺埋煤層采空區就像地
下的‘隱形陷阱’,傳統反射波技術根本分不清哪里是空腔、哪里藏水,一旦誤判,礦山開采就可能面臨塌方、
透水風險。傳統探測施工時要求大范圍地面平整,而實際勘探區內溝壑縱橫,村莊、密林、高速公路、高壓線、
供水管道等人為干擾遍布,均會較大程度造成探測結果偏差。”
據馮清源介紹,項目研發團隊創新裂縫智能化精細識別技術,將斷層識別精度從5米提高到3米,有效增強斷
層、褶皺及陷落柱等地質構造的辨識能力;改進的疊后相控智能化波形混沌反演方法,大幅提升了薄煤層識別
的準確性;構建的稀疏柯西正則化疊后—疊前聯合反演技術,顯著提高煤層頂底板富水區流體的檢測精度和可
靠性,為煤炭行業水害防治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。
圖為國神地勘公司技術人員分析物探數據
“就像給地層做‘CT’,我們得讓‘鏡頭’更清晰、判斷更準確。”王跨用通俗的比喻解釋團隊的創新思路。
他們首先利用面波“走得慢、看得淺”的特性,突破傳統反射波技術的局限,把淺部地質體的分辨率提升了
30%以上;接著,結合自主研發的全波形反演技術,通過分析地震波在空腔內的能量混響,像“數脈搏”一樣
精準計算出空腔的大小和埋深,誤差能控制在0.5米以內;最后,聯動電法探測技術,通過電阻率差異,一眼
識別出富水區域——這套 “探測-分析-驗證”的全鏈條技術體系,成了破解難題的“組合拳”。
該技術落地不僅帶來了安全保障,更為煤炭行業綠色智能勘探提供了“國能方案”,目前已被納入集團公司
“煤礦深部瓦斯資源預測與評價項目”(集團“十大”科技項目)技術支撐體系,還助力國神公司成功獲批自
然資源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科技支撐項目。
圖為國神地勘公司柔性研發中心技術骨干開展技術攻關
“這次技術突破只是起點。”地勘公司董事長張延波表示,公司已與中國礦業大學(北京)共建實踐創新基地
,接下來將繼續推進技術迭代,把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拓展到煤層氣開發、地熱資源勘探等領域。在張延波看來,
這項國際領先的技術,不僅是團隊智慧的結晶,更是國神人大膽創新、勇攀高峰的見證。未來,他們將繼續
以科技創新為筆,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、推動綠色發展的畫卷上,寫下更多精彩篇章。